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试点及规划导则制定

时间:2020-03-23

项目信息

(1)项目地点:武汉市

(2)编制单位: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

(3)获奖信息:2018—2019 年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概要

面对城市进入存量发展时代的需求以及武汉市新老社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次项目围绕社区规划与实施,通过组织开展多方协同、众规共治的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试点工作以及制定指导各方在社区规划与实施中的“全主体参与”、“全进程互动”、“全要素提升”的《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最终形成社区共治能力与社区品质持续改善的互促格局,使社区朝人性化、绿色化、共享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从细微处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项目背景

十九大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作为城市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社区的运行状况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社区规划是城市规划最接近群众、让群众安居乐业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武汉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改造的方式逐渐从大拆大建向微改造、微更新转变。受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武汉市编展中心自2017年起开展了武汉市社区规划编制研究、工作组织和总结推广工作。本着提升城市品质和提升人民福祉的双重目标,充分发挥社区规划引领作用,统筹社区建设项目实施,引导老旧空间更新提升,弥补社区治理短板,将社区规划成为居民参与幸福社区生活营造的平台。(图1)


image.png

图表武汉市规划系统分发挥社区规划引领作用,引导老旧空间更新提升,弥补社区治理短板


2、规划构思

武汉作为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已超过1100万,下辖108个街道、1107个社区居委会。武汉市城区建设和发展很不平衡,既有设施齐全、充满活力的新区域,又有配套老化、拥挤逼仄的老城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如何因地制宜,发挥新老城区的优势,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小众化、个性化需求,有效提升城区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和区域发展竞争力,是武汉市城市建设发展亟需破解的难题和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

在新的时代需求、时代要求下,本次规划希望从“居民的美好生活”角度出发,强调以参与式规划理念为指导,以社区居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广泛参与为主要方式,重点围绕提升空间品质、彰显文化价值、推动创新集聚、营造空间活力四个领域开展规划研究和共同规划、共同参与、共同营造,力求在过程中凝聚共识,形成反映居民共同意志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经营管理方案,使社区发展更趋于人性化、绿色化、共享化、可持续化。


3、主要规划内容


3.1 基于相关理论研究,明晰了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内涵和目标

社区这一名词在不同领域往往包含着不同的含义,本次规划基于吴良镛院士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以及《联合国人居中心社区发展方案》等理论,明晰了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的概念和边界。

本次规划研究的社区是指建立在地域基础上的,处于社会交往中的具有共同利益的和认同感的社会群体,即人类生活共同体。而地域性和社会性是社区最基本的本质属性。社区“微改造”规划则是一种在不破坏社区原生态前提下的持续微更新过程。社区“微改造”规划的内容,既包括传统的物质空间改善设计,更包括帮助社区建立共同目标、激发社区活力、组织规则和共同行动,他是一种过程规划。(图2)


image.png

图表 2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工作目标


3.2 从“人的需求”和“技术手段”两个方面搭建了武汉市社区评估体系,并对武汉市老旧社区基本情况进行了分类和研判。

为充分梳理武汉市社区的空间肌理特征,项目首先对武汉市从建国前——改革开发前——城市住区起步阶段——城市住区大发展阶段以及多元引导发展阶段进行空间布局和特征肌理方面的梳理。并基于以上发展沿革及空间脉络梳理,将武汉市的老旧社区分为了老城风貌型社区、单位大院型社区以及老旧商品房三类社区。(图3


image.png

图表 3 武汉市老旧社区分类


基于以上分类标准,为更好的研判武汉市社区现存的相关问题和机遇,本次项目创新性的搭建了武汉市社区发展现状评估体系。首先,以“空间属性+社会属性”为主题,明确了“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的多层级评价指标,形成具有可度量性,便于统计、计算和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了保证权重评价的客观性和权威性,选择行业专家、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的多元评价主体体系的权重评估主体选择。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以及运用模糊评价法计算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值。(图4


image.png

图表 4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评估体系,项目对武汉市社区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该体系中高关注——低评价的因子是社区微改造中需优先考虑的范畴, 此类因子的改善对提高社区宜居水平起到关键作用,而武汉市这类因子主要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内部车行通达性、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停车配套设施、违建危房、物业全覆盖等。并在进一步的实地调研和考察后,得出了以“老、堵、少、密”为主的四大武汉市老旧社区特征,为下一步武汉市全面启动老旧社区试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 构建共参共治共建的社区“微改造”共筑平台,并全过程组织和参与了武昌区戈甲营社区、江汉区循礼社区等十余个个社区“微改造”规划试点编制工作。

基于推动社区治理能力与社区品质提升相互促进的理念,本次项目创新性的搭建了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共筑平台,并基于“统筹对接”、“培育孵化”、“交流粘合”、“后规划实施”四大理念,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行动规划。(图5)(图6)


image.png

图表 5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共筑平台技术框架


image.png

图表 6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试点一览图


        在统筹对接阶段,共筑平台通过组织全市社区规划项目推介会,推动武汉市市区两级联合的共编共审共管机制,同时,也达成了凝聚多方力量上下联动、共同协作的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工作模式;在培育孵化阶段,通过赋能培训、专题考察等方式让各方理解社区“微改造”规划的关注重点和工作要点;在交流粘合阶段,通过组织社区、设计机构等多方全过程参与社区规划,多方共同交流讨论,就社区建设中的难点和痛点进行商榷和判断,对社区微改造重点和时序达成共识;在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后,大力推动市区联合审查,促进各区将社区微改造经费纳入区城建计划,有效推动了戈甲营、华锦、循礼等老旧社区改造实施;并在长江日报、湖北日报、众规武汉等多家媒体上进行了宣传推广,让更多社区和居民参与到社区改造工作。(图7


image.png

图表 7不同工作阶段工作纪实


3.4 基于试点工作,全流程、全要素的编制了《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

基于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试点经验,本次项目从总则、工作机制及方法导引、规划准则和建设导引等几大方面,全流程、全要素的开展了《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的编制工作。(图8)


image.png

图表 8 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编制体系


首先,在总则方面,《导则》明确了社区“微改造”规划的基本概念、指导思想、适用对象、工作目标等基本内容。其次,以共同组织、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为指导思想,明确了以搭建共同规划工作坊、发现社区、培育社区力量、共同设计、形成项目包以及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为核心的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工作机制及规划方法指引。(图9)


image.png

图表 9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工作机制及规划方法导引


以发现社区为例,导则首先明确了该阶段的具体工作流程,然后给出了空间要素评价加居民行为意愿评价,理性评估加感性调查的社区评估体系,并对操作方法和技术工具给出了建议。最终建议形成社区问题地图、资源地图和意愿地图,为社区“微改造”规划后续工作的有序推进打好基础。(图10


image.png

图表 10 发现社区阶段社区空间评价机制


        同时,项目通过“要素设计指引及特色规划导引”为主要结构,,明确了武汉市社区的“宜居、宜行、宜游、宜享、宜业”5个方面的规划准则和建设导引。(图11


image.png

图表 11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规划准则和技术指引体系


        以宜游为例,导则以打造绿色健康、活力开发的公共空间为原则,以改造目标、规划要点加实践案例指引的模式,从社区形象提升、社区客厅打造、公共空间拓展、康体设施规划、社区家具布置等方面都给出相应的布局指引,为社区微改造的具体开展和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引。   (图12


image.png

图表 12 宜游部分导则示例


3、创新与特色

一是汇聚多方力量,创新形成了全过程公众参与协同的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工作体系。

二是链接各项进程,搭建了武汉首个共参共治共建的社区“微改造”共同规划平台

三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理念,编制形成了中部城市首个全流程,全要素的《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为全市老旧社区更新改造提供了技术标准和导引工具。


4、实施情况


一是试行版的《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已经广泛发布,已成为各社区开展社区“微改造”规划的重要指导文件。相关工作并被多家媒体报道,有效推动了全市的社区微改造工作。(图13)

image.png

图表 13 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封面及目录


二是有效的指导了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具体实施,截止目前已有数个试点社区都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

在武昌区南湖街华锦社区等开展的社区“微改造”规划中,前后共组织17场次实地踏勘、发出并回收507份调查问卷、遴选出87名社区规划师、开展了31场“联合设计”和50余次参与式规划活动、调动了200余名居民参与,最终形成关于40个重点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案。因规划方案在群众中取得了广泛共识,近3000万元的社区改造项目在实施中未遇到任何阻力。项目建成后新增各类运动设施近百套,优化活动场地上千平方米,增加停车位上千个,扩展绿化面积近千平方米,扩宽和改良道路近一公里,打造优质景观30余处,使居民充分感受到出谋划策服务大家、实现心愿造福小家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图14)(图15)


image.png

图表 14 南湖街社区监理师”参与规划实施

image.png

图表 15武昌区华锦社区改造后实景图


在戈甲营社区,通过资产收购置换、长期租赁等方式,逐步搬迁老旧房屋、历史建筑中居民,政府统一修缮,引入一些大师工作室、艺术工作坊等文化类企业,与古城历史文化基因相得益彰,实现居民生活改善、传统文脉延续、发展动能转换共赢。在中华路街部分社区见缝插针,打造“口袋花房”“口袋运动场”等微景观、微空间,为老城区注入新活力,加速老城焕发新生在江汉区循礼社区、妙三社区等试点社区中,在社区“微改造”规划的导引下,也已经进入了具体的实施阶段。(图16


image.png

图表 16戈甲营社区规划建筑微改造


三是健全了武汉市社区自治机制,增强了居民参与社区“微改造”规划和社区治理的信心和热情。

        在江汉区循礼社区,小区业委会针对物业服务矛盾,探索物业抵押金考核制度,打破了物业服务恶性循环,破解物业收费与物业服务质量相匹配的难题,促进了业主与物业公司相互认可、良性互动。在戈甲营社区规划试点中,出台了“以奖代补”、“社区业态准入机制”等相关政策,成立了戈甲营社区理事会和戈甲营产业运营公司,引入了一批艺术家、文创产业入驻,将政府大包大揽的“输血模式”转变为自我经营自我管理的“自我造血”模式,重新激发了社区活力,活化了社区文化。


正文

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试点及规划导则制定

武汉规划展示馆2020-03-23

项目信息

(1)项目地点:武汉市

(2)编制单位: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

(3)获奖信息:2018—2019 年全国优秀规划设计奖二等奖


概要

面对城市进入存量发展时代的需求以及武汉市新老社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本次项目围绕社区规划与实施,通过组织开展多方协同、众规共治的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试点工作以及制定指导各方在社区规划与实施中的“全主体参与”、“全进程互动”、“全要素提升”的《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最终形成社区共治能力与社区品质持续改善的互促格局,使社区朝人性化、绿色化、共享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从细微处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项目背景

十九大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作为城市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社区的运行状况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社区规划是城市规划最接近群众、让群众安居乐业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武汉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改造的方式逐渐从大拆大建向微改造、微更新转变。受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武汉市编展中心自2017年起开展了武汉市社区规划编制研究、工作组织和总结推广工作。本着提升城市品质和提升人民福祉的双重目标,充分发挥社区规划引领作用,统筹社区建设项目实施,引导老旧空间更新提升,弥补社区治理短板,将社区规划成为居民参与幸福社区生活营造的平台。(图1)


image.png

图表武汉市规划系统分发挥社区规划引领作用,引导老旧空间更新提升,弥补社区治理短板


2、规划构思

武汉作为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已超过1100万,下辖108个街道、1107个社区居委会。武汉市城区建设和发展很不平衡,既有设施齐全、充满活力的新区域,又有配套老化、拥挤逼仄的老城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如何因地制宜,发挥新老城区的优势,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小众化、个性化需求,有效提升城区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和区域发展竞争力,是武汉市城市建设发展亟需破解的难题和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

在新的时代需求、时代要求下,本次规划希望从“居民的美好生活”角度出发,强调以参与式规划理念为指导,以社区居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广泛参与为主要方式,重点围绕提升空间品质、彰显文化价值、推动创新集聚、营造空间活力四个领域开展规划研究和共同规划、共同参与、共同营造,力求在过程中凝聚共识,形成反映居民共同意志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经营管理方案,使社区发展更趋于人性化、绿色化、共享化、可持续化。


3、主要规划内容


3.1 基于相关理论研究,明晰了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内涵和目标

社区这一名词在不同领域往往包含着不同的含义,本次规划基于吴良镛院士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以及《联合国人居中心社区发展方案》等理论,明晰了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的概念和边界。

本次规划研究的社区是指建立在地域基础上的,处于社会交往中的具有共同利益的和认同感的社会群体,即人类生活共同体。而地域性和社会性是社区最基本的本质属性。社区“微改造”规划则是一种在不破坏社区原生态前提下的持续微更新过程。社区“微改造”规划的内容,既包括传统的物质空间改善设计,更包括帮助社区建立共同目标、激发社区活力、组织规则和共同行动,他是一种过程规划。(图2)


image.png

图表 2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工作目标


3.2 从“人的需求”和“技术手段”两个方面搭建了武汉市社区评估体系,并对武汉市老旧社区基本情况进行了分类和研判。

为充分梳理武汉市社区的空间肌理特征,项目首先对武汉市从建国前——改革开发前——城市住区起步阶段——城市住区大发展阶段以及多元引导发展阶段进行空间布局和特征肌理方面的梳理。并基于以上发展沿革及空间脉络梳理,将武汉市的老旧社区分为了老城风貌型社区、单位大院型社区以及老旧商品房三类社区。(图3


image.png

图表 3 武汉市老旧社区分类


基于以上分类标准,为更好的研判武汉市社区现存的相关问题和机遇,本次项目创新性的搭建了武汉市社区发展现状评估体系。首先,以“空间属性+社会属性”为主题,明确了“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35个三级指标”的多层级评价指标,形成具有可度量性,便于统计、计算和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了保证权重评价的客观性和权威性,选择行业专家、社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的多元评价主体体系的权重评估主体选择。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以及运用模糊评价法计算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值。(图4


image.png

图表 4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评估体系,项目对武汉市社区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该体系中高关注——低评价的因子是社区微改造中需优先考虑的范畴, 此类因子的改善对提高社区宜居水平起到关键作用,而武汉市这类因子主要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内部车行通达性、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停车配套设施、违建危房、物业全覆盖等。并在进一步的实地调研和考察后,得出了以“老、堵、少、密”为主的四大武汉市老旧社区特征,为下一步武汉市全面启动老旧社区试点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 构建共参共治共建的社区“微改造”共筑平台,并全过程组织和参与了武昌区戈甲营社区、江汉区循礼社区等十余个个社区“微改造”规划试点编制工作。

基于推动社区治理能力与社区品质提升相互促进的理念,本次项目创新性的搭建了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共筑平台,并基于“统筹对接”、“培育孵化”、“交流粘合”、“后规划实施”四大理念,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行动规划。(图5)(图6)


image.png

图表 5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共筑平台技术框架


image.png

图表 6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试点一览图


        在统筹对接阶段,共筑平台通过组织全市社区规划项目推介会,推动武汉市市区两级联合的共编共审共管机制,同时,也达成了凝聚多方力量上下联动、共同协作的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工作模式;在培育孵化阶段,通过赋能培训、专题考察等方式让各方理解社区“微改造”规划的关注重点和工作要点;在交流粘合阶段,通过组织社区、设计机构等多方全过程参与社区规划,多方共同交流讨论,就社区建设中的难点和痛点进行商榷和判断,对社区微改造重点和时序达成共识;在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后,大力推动市区联合审查,促进各区将社区微改造经费纳入区城建计划,有效推动了戈甲营、华锦、循礼等老旧社区改造实施;并在长江日报、湖北日报、众规武汉等多家媒体上进行了宣传推广,让更多社区和居民参与到社区改造工作。(图7


image.png

图表 7不同工作阶段工作纪实


3.4 基于试点工作,全流程、全要素的编制了《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

基于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试点经验,本次项目从总则、工作机制及方法导引、规划准则和建设导引等几大方面,全流程、全要素的开展了《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的编制工作。(图8)


image.png

图表 8 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编制体系


首先,在总则方面,《导则》明确了社区“微改造”规划的基本概念、指导思想、适用对象、工作目标等基本内容。其次,以共同组织、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为指导思想,明确了以搭建共同规划工作坊、发现社区、培育社区力量、共同设计、形成项目包以及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为核心的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工作机制及规划方法指引。(图9)


image.png

图表 9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工作机制及规划方法导引


以发现社区为例,导则首先明确了该阶段的具体工作流程,然后给出了空间要素评价加居民行为意愿评价,理性评估加感性调查的社区评估体系,并对操作方法和技术工具给出了建议。最终建议形成社区问题地图、资源地图和意愿地图,为社区“微改造”规划后续工作的有序推进打好基础。(图10


image.png

图表 10 发现社区阶段社区空间评价机制


        同时,项目通过“要素设计指引及特色规划导引”为主要结构,,明确了武汉市社区的“宜居、宜行、宜游、宜享、宜业”5个方面的规划准则和建设导引。(图11


image.png

图表 11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规划准则和技术指引体系


        以宜游为例,导则以打造绿色健康、活力开发的公共空间为原则,以改造目标、规划要点加实践案例指引的模式,从社区形象提升、社区客厅打造、公共空间拓展、康体设施规划、社区家具布置等方面都给出相应的布局指引,为社区微改造的具体开展和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引。   (图12


image.png

图表 12 宜游部分导则示例


3、创新与特色

一是汇聚多方力量,创新形成了全过程公众参与协同的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工作体系。

二是链接各项进程,搭建了武汉首个共参共治共建的社区“微改造”共同规划平台

三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理念,编制形成了中部城市首个全流程,全要素的《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为全市老旧社区更新改造提供了技术标准和导引工具。


4、实施情况


一是试行版的《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已经广泛发布,已成为各社区开展社区“微改造”规划的重要指导文件。相关工作并被多家媒体报道,有效推动了全市的社区微改造工作。(图13)

image.png

图表 13 武汉市社区微改造”规划导则封面及目录


二是有效的指导了武汉市社区“微改造”具体实施,截止目前已有数个试点社区都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

在武昌区南湖街华锦社区等开展的社区“微改造”规划中,前后共组织17场次实地踏勘、发出并回收507份调查问卷、遴选出87名社区规划师、开展了31场“联合设计”和50余次参与式规划活动、调动了200余名居民参与,最终形成关于40个重点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案。因规划方案在群众中取得了广泛共识,近3000万元的社区改造项目在实施中未遇到任何阻力。项目建成后新增各类运动设施近百套,优化活动场地上千平方米,增加停车位上千个,扩展绿化面积近千平方米,扩宽和改良道路近一公里,打造优质景观30余处,使居民充分感受到出谋划策服务大家、实现心愿造福小家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图14)(图15)


image.png

图表 14 南湖街社区监理师”参与规划实施

image.png

图表 15武昌区华锦社区改造后实景图


在戈甲营社区,通过资产收购置换、长期租赁等方式,逐步搬迁老旧房屋、历史建筑中居民,政府统一修缮,引入一些大师工作室、艺术工作坊等文化类企业,与古城历史文化基因相得益彰,实现居民生活改善、传统文脉延续、发展动能转换共赢。在中华路街部分社区见缝插针,打造“口袋花房”“口袋运动场”等微景观、微空间,为老城区注入新活力,加速老城焕发新生在江汉区循礼社区、妙三社区等试点社区中,在社区“微改造”规划的导引下,也已经进入了具体的实施阶段。(图16


image.png

图表 16戈甲营社区规划建筑微改造


三是健全了武汉市社区自治机制,增强了居民参与社区“微改造”规划和社区治理的信心和热情。

        在江汉区循礼社区,小区业委会针对物业服务矛盾,探索物业抵押金考核制度,打破了物业服务恶性循环,破解物业收费与物业服务质量相匹配的难题,促进了业主与物业公司相互认可、良性互动。在戈甲营社区规划试点中,出台了“以奖代补”、“社区业态准入机制”等相关政策,成立了戈甲营社区理事会和戈甲营产业运营公司,引入了一批艺术家、文创产业入驻,将政府大包大揽的“输血模式”转变为自我经营自我管理的“自我造血”模式,重新激发了社区活力,活化了社区文化。